戴樺良
2015-01-29
最終答案
樓主你好!
1935年,德國武裝部(Waffenamt)決定研制一種十五噸、全履帶的新型坦克,柏林的萊茵鋼鐵-博爾西格(Rheinmetall-Borsig)、埃森的克魯勃(Krupp)、紐倫堡的MAN和柏林-曼菲爾德的戴姆勒—奔馳(Daimler-Benz)四家公司競標。為保密起見,該新型坦克被稱為“排指揮車”(Zugkraftwagen) 。海因茲·古德里安準備為新組建的裝甲師裝備大量的該型坦克。 [ 轉自鐵血社區(qū) http://bbs.tiexue.net/ ]
“排指揮車”設計之初,武裝部就和我們的裝甲兵總監(jiān)先生為主炮的口徑鬧得不可開交。武裝部中意于37毫米主炮,但古德里安則堅持使用50毫米主炮?;诘聡奖罅垦b備的37毫米反坦克炮(37mm Pak 35/36 L/45) ,從彈型統(tǒng)一考慮,“排指揮車”最終選擇了37毫米主炮,保留了大直徑的炮塔座圈,為將來的“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”保留了空間,由于有這一招,使三號坦克的服役時間至少延長了兩年。。由于裝甲師將作為突擊主力使用,新坦克加強了前方裝甲而犧牲了后部裝甲的強度,在速度方面,該型坦克延續(xù)了德國坦克一貫的“高速”理念,達到40公里/小時。
“排指揮車”乘員5人,分別為車長、炮手、裝填手、駕駛員和通訊員。新式的“車內聯絡系統(tǒng)”使乘員在作戰(zhàn)時能直接用言語溝通而不必依靠手勢,這在作戰(zhàn)時大大提高了坦克的反應時間,因而這個系統(tǒng)成為未來所有新型坦克的標準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