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國知名互聯(lián)網(wǎng)會展平臺,提供展會設(shè)計、展覽設(shè)計搭建、會展策劃、會展搭建等全方位解決方案!
我的位置:

怎樣欣賞書法?

提問者: 伊哲武|瀏覽 114 次|提問時間: 2015-07-22

已有 1 條回答

吉厚晴

2015-07-22 最終答案
中國書法之美是他國文字所不及的,而欣賞書法,也是一門學(xué)問!   首先,要較深入的欣賞書法,得有兩把刷子──「歷史的刷子」與「書法的刷子」。歷史的刷子包含了書法史及中國歷史(書法家的創(chuàng)作背景);書法的刷子則包含了文字學(xué)知識、書寫技巧、鑒別碑帖的能力及藝術(shù)涵養(yǎng)。它們都是密不可分的。      知曉古今之書法演變──書法史:   想想,書法演變是有前因后果的。從殷商的甲骨文到現(xiàn)在所看到的文字,五千年的歲月展露無疑。欣賞時如果不清書法史,而將隸書與草書、楷書相比──比哪一種好看──就有如一部歷史電影中張飛與岳飛同時出現(xiàn)在一個場景中,大煞風(fēng)景!   知曉古今之書法家背景──歷史:   你可曾知道,王羲之那鼎鼎大名的「蘭亭序」是在略有酒意時寫下的,事后多次嘗試也寫不出更好的作品?如果不知道,那也就無法深入的欣賞「蘭亭序」,因為你無法搞清楚它的前因后果,筆意也無法捉摸。   有文字學(xué)知識:   書法家最愛在文字上做文章了,有時為了變化,將多種字體(如隸書、草書)合為一種字體,有時學(xué)倉頡造字,為文字增減筆劃。如果這時,一個對中文只略知一二的外國人,誤把「山」、「宗」當(dāng)為一字,念為「崇」,書法中所注重的「整體感」便消失殆盡,沒有了字距、大小之美。相同的,一個不知哪種是隸書,哪種是狂草,而將其混為一談,后果可想而知……   有鑒別碑帖之能力:   欣賞書法必具備鑒別碑帖之能力,避免欣賞到偽帖而不自知,完全吸收,將不堪設(shè)想。   書寫技巧,非有不可:   所謂「內(nèi)行人看門道,外行人看熱鬧」,不懂書寫技巧則無法真正體會書法之美。用筆用墨之妙乃為書法欣賞的重點,不知書寫方法,不親身體驗,如何體會筆墨之妙?這也就是大部分名鑒賞家也為不錯的書法家之因。   有藝術(shù)涵養(yǎng):   其實欣賞任何一種藝術(shù),都要有如「置身其中」一般投入,用心去看,才能真正的感受到「骨力」、「姿態(tài)」、「孫過庭:初學(xué)分布,但求平正。   項穆:書有三戒;初學(xué)分布,戒不均繼知規(guī)矩,戒不活與滯;終能純熟,戒狂怪與俗。   王羲之:字之形勢不宜上闊下狹,如此則重輕不相稱也。分間布白,遠近宜均,上下得所,自然平穩(wěn)。   顏真卿:欲書先預(yù)想字形,布置令其平穩(wěn),或意外生體,令有異勢,是之謂巧。   歐陽詢:初學(xué)之士,先立大體,橫直安置,對待布白,務(wù)求其均齊。   王羲之:分間布白,遠近宜均。   蔣和:布白有三;字中這布白,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。初學(xué)分布,皆須停勻;既知停勻則求變化,斜正疏密錯落其間。   陳繹:疏處捺滿,密處提飛;平處捺滿,險處提飛;捺滿則肥,提飛則瘦。   王羲之:分均點畫,遠近相須,播布研精,調(diào)和筆墨;鋒纖往來,疏密相附。   項穆:人之于書,得心應(yīng)手,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。曰肥。曰瘦而已。若書宜長短合度,輕重協(xié)衡,陰陽得宜,剛?cè)峄?,猶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。不長不短為端美也。   張懷瑾:偃仰向背;謂兩字并為一字,須求點畫上下偃仰有離合之勢。   王羲之:二字合為一體,重不宜長,單不宜小,復(fù)不宜大,密勝乎疏,短勝乎長。   衛(wèi)夫人:點畫如高峰墜石,磕磕然實如崩也;橫畫如千里陣云,隱隱然其實有形;豎畫如萬歲枯藤;撇畫如陸斷犀象;捺畫如崩浪雷奔;斜勾如百鈞弩發(fā);橫折如勁弩筋節(jié);每為一字,各象其形,斯造妙矣,書道畢矣。 神韻」、「氣魄」,欣賞書法才有意義。